|
思考|这是一个源源不断激活“人”的价值的时代(原创)时间:2018-10-24 这是一个源源不断激活“人”的价值的时代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峰会”召开前的思考 曾晓华|深圳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创始会长 随着港珠澳大桥于日前顺利剪彩通车,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一个更紧密的联合体。即将在深圳盛大开启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峰会,无疑也将因此获得更多关注的目光。 对于峰会的主办方深圳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属于它的尖峰时刻。作为协会创办者,于我而言,这也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媒体上都在整理40年的改革记忆;我从内地来到深圳这座改革之城,也已超过了20年。也因此,我愿意借这个机会,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深圳记忆,或者具体说是自己进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点观感、心得与体会。 这种梳理遵循两个维度,一个是地理的,另一个是时间的。 1 所谓地理的维度,就是指我如今身处的不是别的地方,是深圳。 深圳是一座天然具有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市,这也是我当年青春年少时,就放弃内地的安逸工作而选择深圳的原因,同样是我来深圳后,放弃事业编制的身份而选择进入人力资源培训行业的原因——我相信市场的力量,深圳的全部价值与魅力,就来自于它对市场、对改革力量的尊重。 从事人力资源培训行业十几年来,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人才是城市发展中至为宝贵的核心资源,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常常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优化可以有效地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深圳一直作为人才高地或者说人才磁场而存在,各路英雄豪杰从四面八方奔赴深圳,一直是解读这个城市的经典镜头之一。深圳的开放、包容、更具有国际化视野、毗邻香港更具区位优势等都成为了高端人才选择它的理由。 而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将为深圳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范围覆盖内地9个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以上的经济总量。就GDP总量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达到1.24万亿美元,超过了旧金山湾区。湾区经济发展的背后,势必是一流人才的聚集。 那么,人才服务如何搭上湾区发展的快速列车,加速深圳人力资源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提升深圳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区域中的地位,更好地服务湾区经济以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大湾区11城市将进行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如何相应转型、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人才、服务当地或区域产业等,显然是一系列值得思索的重大课题。 这,也是深圳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之所以要主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峰会的背景以及原因所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观点交锋与脑力激荡,为城市沉淀更多有关人才战略方面的思考。 在这里,还得稍稍介绍一下深圳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它于去年7月成立,是包括中科院、深圳大学、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200多家机构与企业参与其中,由高校教授、企业家、企业高管及资深HR构成的一个社团机构,致力于在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桥梁,了解企业的诉求,对行业共性的问题、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发展进行定期梳理、汇总,及时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为行业发展营造更良好的环境。 协会成立一年多来,已举办了多次高端论坛。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峰会将是它的成长史上的一个重要标记,来自政府、高校、名企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将就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的发展进行主题分享,相信会极大地拓宽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宽度与高度。 记得知名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曾在深圳的一次论坛上指出,人才随着其他领域的发展不断发展,人才的互动最终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开放的经济体在参与国际分工争取国际市场过程中,对国际化人才有着更为强劲的需求。我乐于看到,这样一个峰会,能够从人才战略的角度,为深圳以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动力。 2 所谓时间的维度,则是指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改变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颠覆传统拥抱变革,必须建立起互联网思维。 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扁平化,企业员工层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要进行相应改变。 在这里,不能不提及拉姆•查兰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抛出的那个著名观点,他认为,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部无法有力的推动业务发展, 因此“是时候炸掉人力资源部了”。但戴维•尤里奇与他相反,他认为人力资源部价值正在提升。 我个人倾向于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未来人力资源部可能会消失,但人力资源不会消失,或者更准确地说,“人力”的价值会得到进一步放大。 可以说,出现在我们公共视野里的名词概念,往往是时代变迁的最好见证者。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是我刚刚来到深圳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们还并没有人力资源的概念,称之为人事管理。这个名词的潜意识里将活生生的人当成工具,当成需要“管理”的对象。而人力资源概念,还原了“人”作为最宝贵的资源的价值,体现了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也是时代得以高速发展的前提。 而今,又逐渐出现了人力资本概念。早在2015年的 “人本中国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就明确表示,社会已进入人力资本时代。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知识和技能。 那么,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差异何在?通常来说,人力资源包括未经任何开发的遗传素质与个体的自然性人力资源,以及经过教育、培训、健康与迁移等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性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指所投入的物质资本在身上所凝结的人力资源,是可以投入经济活动并带来新价值的。 此外,人力资源关注的是价值问题,而人力资本更多关注的是收益问题;人力资源是将人力作为财富的源泉,是从人的潜能与财富的关系来研究人的问题,而人力资本则是将人力作为投资对象,作为财富的一部分,是从投入与收益的关系来研究人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人力资本价值管理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关注人的价值创造,使每个员工成为价值创造者,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进一步弘扬了“人”本身的价值。在我看来,这样一种理念,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从这样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与应对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或者说人力资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包括人才供应链打造与人才防护链构建的挑战;新思维模式与文化融合的挑战;角色、定位、职能转型与新能力的挑战……同样是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相信,这样一个扁平化的时代,作为桥梁、智囊的深圳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提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几句话可谓字字千钧,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撑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未来已来,预见才能遇见。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以及充满无限想象的粤港澳大湾区为经,以这个移动互联网日益深入生活以及必将进一步走向开放的时代为纬,在这样的时空坐标下,我们将编织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作者曾晓华女士,深圳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创始会长,高师教育创办人,致力于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培养,2003年被评为深圳市职业培训优秀老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深圳)俱乐部创始人,曾任于大型上市国企、事业单位,2007年深圳市事业单位改制时,下海创办了专注于人力资源培训的高师教育,为深圳市培养了超过3000名获取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的专业人力资源人才,学生遍布了深圳市各行各业,为深圳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